父亲
悠悠四载,父亲的音容笑貌,仍然时不时萦绕脑际。“音容宛在”写在挽联上,对别人来说,也许是那么地抽象;可是,对我来说,是那么地鲜明,那么地具体!
尤其是回到旧居来,更令我覩物思亲:故居四周,椰子树、果子树,无一不经过父亲双于的培植;如今,有的仍然欣欣向荣,有的却似为哀悼父亲的永诀似地垂垂老去。故居的—梁一栋、一门一牖,也无一不沾满父亲的血汗;现在,我还能够清晰地看到他因为满手油污而要攀沿到屋顶时在桢干与桁枅上留下的手印。这一个一个的手印,使我想起了父亲咬紧牙根、汗流浃背地把椽子一条条地从地下拉到屋顶上,又在屋顶上烈日下把锌板一片片钉好的情景。
父亲身材五短,可是却有一副好身手,除了建筑之外,捕龟、开垦、割胶、耕作、务椰都无所不能。在建筑方面,木工他极尽细致之能事,泥水更是一丝不苟;记得他在营造这一所故居时,打好了水门汀地板,偶一不慎,后退时在地面上踏上了一个脚印,他总设法将它抹去而后快。我何等希望,他那时能够在屋内的地板上多留上几个脚印……
父亲为了捕鱼,不但学会了结网补网,还学会了造渔船;他所造的渔船,既精且巧,在海上乘风破浪时,特别轻快而安稳,最受这一带捕鱼人儿的欢迎。记得少年时代,我总爱摆起双桨,让那轻巧的舢舨在屋前的小河面上划过,听它与河水冲击而发出的—阵阵令人胸怀为之舒畅的沙沙声。只可惜,父亲后来不再以捕鱼为业了,就把舢舨也转让给他靠海为生的朋友。
父亲长於造渔船,擅於修独木舟。这是他在以务椰为生的时候,自个儿的一大心得。父亲少年时与爷爷从多灾多难的北方国土辗转南来,即在老二伯父的椰子园里打工。除了采椰子之外,务椰的—切工作程序,剥椰皮、破椰壳、挑椰子、烘椰子、挖椰肉、包装椰干,都由父亲一手包办;只有挖椰肉时,为了赶工,老二伯父才叫人来帮忙一个早上。虽然如此,父亲并不以为苦。可是,老二伯父的椰子园并不集中,所以,采摘下来的椰子,就得装进藤箩里,一担担地挑—两哩的脚程,以便集中处理;如果有千多两干粒的椰子,就要来来回回赶上十多二十趟,这才真是苦差。
在父亲的要求下,老二伯父才找来了一艘独木舟,以便运载椰子,缩短脚程。可是,那却是一艘破旧的独木舟,非得一番修补的工夫不能派上用场。父亲便以自己的建筑知识,动起手来,一个星期后,独木舟果然被髹了几层桐油,亮堂堂地下水了。自此以后,好多有独木舟的椰园小园主,都把独木舟撑到屋前的小河边来,要父亲修补。如今仍在小河上川行的独木舟,十有八九是父亲双手摸过的。
父亲的精於这、精於那,并不是他不安於本份听致。这是形势舆生活所使然。他在椰园单奔忙间,日本军阀南侵,他逃到马六甲海峡,任海水飘流,终於操起胶刀来了。乱事平静后,他又回到椰园里来,但老二伯父的椰园已经在别人的名下了。幸亏还有一片没人要的芭地,老二伯父便让父亲去开垦、种旱稻、蔬菜,同时为长远计,也种了椰子树。这片椰子树,哺育了我们,至今不辍。当时,父亲为了生活,还下海捕龟。捕鱼的工具,是一种小型的人工兜网;父亲和他的伙伴两人都必须泡到水深及下巴的海里兜起网来。以完全不懂游泳的父亲来说,这是多么的冒险。然而,他也窜过来了。
在种种有形无形的重压下,造成了父亲的火暴脾气。不过,他的为人原则却不曾被这脾气所破坏。他一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家里的事 他一不顺心,使叱喝呵啧一场;可是,在外人面前,他从不怒形於色。他从事木工的工具,如锯子、刨刀,尤其是曲尺,问来不许我们乱动;可是,别人的孩子们,看见了一把弯成九十度的曲尺,觉得好玩,拿去敲敲打打半天,敲打得失了准,他却还跟他们开起玩笑来了。
我们私心里常常有所怨怼:父亲为什么和颜悦色的对人,却要严格不二的对我们;原来,他虽则没机会读到几本书,却在生活坚头体现了人生的一大原则。
父亲的一生,可说是在贫穷与逆境里挣扎;他从不放弃,总一直坚持着这种挣扎。在爷爷临逝那几年里和逝世后的四五载间,我们一家真是家徒四壁:亚答屋顶被风刮破了,树皮板壁被虫腐了,都没有能力修葺;最后,它终於伛偻了下来。父亲找了两条旧的铁线来,左右各绑了一条,把它拉正一点儿,铁线的另一端就系在两旁生长着的椰树干上;我们又勉强栖身其间数载。爷爷要有—间像样—点的屋子来住的愿望,终老不能实现,这是父亲一直惦念着的。此外,父亲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为了我和妹妹的教育,更忍受了无限的奚落。
在生活的浪涛里翻滚与挣扎的日子里,父亲与远亲少来往了,近邻朋友也少交了。他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古典小说与民间传奇,可是,家里连一个起码的半导体小收音机都没有。所以,除了赶工的时间外,晚上,他就曾拿起那几本古老发黄线装的《千家诗》、《千字文》、《三字经》和《幼学琼林》来,朗诵几段以自娱。由於他受的是几年私塾式的教育,因此,他也写得一手工整的小楷。
父亲虽然在逆境里挣扎了大半辈子,但是却生性慷慨。自己贫无立锥之地,力不从心时不能说;当环境渐入顺境时,他就表现出了他的大方。社团组织有什么季节性或年度性的活动时,他往往百元两百元地献捐;这都是他一点一滴、日复一日的辛勤地用血用汗挣来的,没有—分一毫是轻轻松松地、不费劳力地得到的。在贫困的日子里,这也许是他两三个月的劳录后才能换来的代价。
当我们一家生活渐渐好转的当儿,我就离开了旧居,出外谋生;一年回家,不过三两次。以往,父亲与我一年里头,难得有几回心对心的谈话;我离家以后,交谈的机会更少了。不过,每趟同乡,他与我却此较能够交流父子之情了;尤其是我婚后,父亲对我们夫妻俩的关心,更是很易於感受得到的:我们的旧居,离开公路有一哩之遥;父亲往往算准我们会回家似的,多次在乡村路口的公路旁遇上我们,然后用脚踏车为我们把一大皮箱的衣物载回家去。当我逐渐深入了解父亲时,我禁不住因为曾经为了结婚时要借用一架体面的房车而与他争吵的事感到后悔。
也就在这时,忽然一个晴天霹雳,就在那个黑色的星期五,父亲与我们永诀了!
那天,我刚好回到旧居;父亲一大早就应朋友之请,到两哩外去修补一间建筑失当而屋瓦漏水的新屋。我与妻则到麻坡去。午后时分,邻居黄君到麻坡找到我们,把我们送到中央医院去,父亲已经奄奄一息,昏迷不醒了。原来,他在工作时,立足的屋瓦突然碎裂;他—失足,便俯跌而下,头盖骨竟直撞水门汀地板而严重的破裂了。
在与死神挣扎了半天之后,父亲就在那天夜里子夜时分,磕然长逝了。
屈指算来,父亲生活的渐入佳境,前后不到十年;而故居的改建,才六七年光景!他苦撑了半个世纪,实在不应在六十岁不到的年纪就撒手了。他辛勤了—辈子,最后,临入殓时,还身着工作的衣服,双手黏满补漏用的黑油膏!
父亲入土的前日,亲戚朋友不绝前来悼祭,人人莫不摇头太息;尤以请他修补屋顶的那位友人,更是情至义尽,生平得此知交,父亲该也无憾了吧!
尤其是回到旧居来,更令我覩物思亲:故居四周,椰子树、果子树,无一不经过父亲双于的培植;如今,有的仍然欣欣向荣,有的却似为哀悼父亲的永诀似地垂垂老去。故居的—梁一栋、一门一牖,也无一不沾满父亲的血汗;现在,我还能够清晰地看到他因为满手油污而要攀沿到屋顶时在桢干与桁枅上留下的手印。这一个一个的手印,使我想起了父亲咬紧牙根、汗流浃背地把椽子一条条地从地下拉到屋顶上,又在屋顶上烈日下把锌板一片片钉好的情景。
父亲身材五短,可是却有一副好身手,除了建筑之外,捕龟、开垦、割胶、耕作、务椰都无所不能。在建筑方面,木工他极尽细致之能事,泥水更是一丝不苟;记得他在营造这一所故居时,打好了水门汀地板,偶一不慎,后退时在地面上踏上了一个脚印,他总设法将它抹去而后快。我何等希望,他那时能够在屋内的地板上多留上几个脚印……
父亲为了捕鱼,不但学会了结网补网,还学会了造渔船;他所造的渔船,既精且巧,在海上乘风破浪时,特别轻快而安稳,最受这一带捕鱼人儿的欢迎。记得少年时代,我总爱摆起双桨,让那轻巧的舢舨在屋前的小河面上划过,听它与河水冲击而发出的—阵阵令人胸怀为之舒畅的沙沙声。只可惜,父亲后来不再以捕鱼为业了,就把舢舨也转让给他靠海为生的朋友。
父亲长於造渔船,擅於修独木舟。这是他在以务椰为生的时候,自个儿的一大心得。父亲少年时与爷爷从多灾多难的北方国土辗转南来,即在老二伯父的椰子园里打工。除了采椰子之外,务椰的—切工作程序,剥椰皮、破椰壳、挑椰子、烘椰子、挖椰肉、包装椰干,都由父亲一手包办;只有挖椰肉时,为了赶工,老二伯父才叫人来帮忙一个早上。虽然如此,父亲并不以为苦。可是,老二伯父的椰子园并不集中,所以,采摘下来的椰子,就得装进藤箩里,一担担地挑—两哩的脚程,以便集中处理;如果有千多两干粒的椰子,就要来来回回赶上十多二十趟,这才真是苦差。
在父亲的要求下,老二伯父才找来了一艘独木舟,以便运载椰子,缩短脚程。可是,那却是一艘破旧的独木舟,非得一番修补的工夫不能派上用场。父亲便以自己的建筑知识,动起手来,一个星期后,独木舟果然被髹了几层桐油,亮堂堂地下水了。自此以后,好多有独木舟的椰园小园主,都把独木舟撑到屋前的小河边来,要父亲修补。如今仍在小河上川行的独木舟,十有八九是父亲双手摸过的。
父亲的精於这、精於那,并不是他不安於本份听致。这是形势舆生活所使然。他在椰园单奔忙间,日本军阀南侵,他逃到马六甲海峡,任海水飘流,终於操起胶刀来了。乱事平静后,他又回到椰园里来,但老二伯父的椰园已经在别人的名下了。幸亏还有一片没人要的芭地,老二伯父便让父亲去开垦、种旱稻、蔬菜,同时为长远计,也种了椰子树。这片椰子树,哺育了我们,至今不辍。当时,父亲为了生活,还下海捕龟。捕鱼的工具,是一种小型的人工兜网;父亲和他的伙伴两人都必须泡到水深及下巴的海里兜起网来。以完全不懂游泳的父亲来说,这是多么的冒险。然而,他也窜过来了。
在种种有形无形的重压下,造成了父亲的火暴脾气。不过,他的为人原则却不曾被这脾气所破坏。他一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家里的事 他一不顺心,使叱喝呵啧一场;可是,在外人面前,他从不怒形於色。他从事木工的工具,如锯子、刨刀,尤其是曲尺,问来不许我们乱动;可是,别人的孩子们,看见了一把弯成九十度的曲尺,觉得好玩,拿去敲敲打打半天,敲打得失了准,他却还跟他们开起玩笑来了。
我们私心里常常有所怨怼:父亲为什么和颜悦色的对人,却要严格不二的对我们;原来,他虽则没机会读到几本书,却在生活坚头体现了人生的一大原则。
父亲的一生,可说是在贫穷与逆境里挣扎;他从不放弃,总一直坚持着这种挣扎。在爷爷临逝那几年里和逝世后的四五载间,我们一家真是家徒四壁:亚答屋顶被风刮破了,树皮板壁被虫腐了,都没有能力修葺;最后,它终於伛偻了下来。父亲找了两条旧的铁线来,左右各绑了一条,把它拉正一点儿,铁线的另一端就系在两旁生长着的椰树干上;我们又勉强栖身其间数载。爷爷要有—间像样—点的屋子来住的愿望,终老不能实现,这是父亲一直惦念着的。此外,父亲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为了我和妹妹的教育,更忍受了无限的奚落。
在生活的浪涛里翻滚与挣扎的日子里,父亲与远亲少来往了,近邻朋友也少交了。他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古典小说与民间传奇,可是,家里连一个起码的半导体小收音机都没有。所以,除了赶工的时间外,晚上,他就曾拿起那几本古老发黄线装的《千家诗》、《千字文》、《三字经》和《幼学琼林》来,朗诵几段以自娱。由於他受的是几年私塾式的教育,因此,他也写得一手工整的小楷。
父亲虽然在逆境里挣扎了大半辈子,但是却生性慷慨。自己贫无立锥之地,力不从心时不能说;当环境渐入顺境时,他就表现出了他的大方。社团组织有什么季节性或年度性的活动时,他往往百元两百元地献捐;这都是他一点一滴、日复一日的辛勤地用血用汗挣来的,没有—分一毫是轻轻松松地、不费劳力地得到的。在贫困的日子里,这也许是他两三个月的劳录后才能换来的代价。
当我们一家生活渐渐好转的当儿,我就离开了旧居,出外谋生;一年回家,不过三两次。以往,父亲与我一年里头,难得有几回心对心的谈话;我离家以后,交谈的机会更少了。不过,每趟同乡,他与我却此较能够交流父子之情了;尤其是我婚后,父亲对我们夫妻俩的关心,更是很易於感受得到的:我们的旧居,离开公路有一哩之遥;父亲往往算准我们会回家似的,多次在乡村路口的公路旁遇上我们,然后用脚踏车为我们把一大皮箱的衣物载回家去。当我逐渐深入了解父亲时,我禁不住因为曾经为了结婚时要借用一架体面的房车而与他争吵的事感到后悔。
也就在这时,忽然一个晴天霹雳,就在那个黑色的星期五,父亲与我们永诀了!
那天,我刚好回到旧居;父亲一大早就应朋友之请,到两哩外去修补一间建筑失当而屋瓦漏水的新屋。我与妻则到麻坡去。午后时分,邻居黄君到麻坡找到我们,把我们送到中央医院去,父亲已经奄奄一息,昏迷不醒了。原来,他在工作时,立足的屋瓦突然碎裂;他—失足,便俯跌而下,头盖骨竟直撞水门汀地板而严重的破裂了。
在与死神挣扎了半天之后,父亲就在那天夜里子夜时分,磕然长逝了。
屈指算来,父亲生活的渐入佳境,前后不到十年;而故居的改建,才六七年光景!他苦撑了半个世纪,实在不应在六十岁不到的年纪就撒手了。他辛勤了—辈子,最后,临入殓时,还身着工作的衣服,双手黏满补漏用的黑油膏!
父亲入土的前日,亲戚朋友不绝前来悼祭,人人莫不摇头太息;尤以请他修补屋顶的那位友人,更是情至义尽,生平得此知交,父亲该也无憾了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